宮內義彥,在日本,這個名字就是個傳奇。
他是將租賃業這一全新領域在日本發揚光大的人;他是日本最大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——歐力士的資深董事長,是唯一一個和歐力士風雨同舟50年的人。他是將一個只有13名員工的企業培養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的人;他還連續11年歷任日本政府行政改革委員會放寬管制小委員會會長、委員長、議長,推助細川護熙內閣、橋本龍太郎內閣、小淵惠三內閣、小泉內閣實行了體制改革。如今,日本人在談起體制改革時,總是繞不開他的名字。
然而,宮內先生的自傳《追逐明天--我的履歷書》,對于眾多看慣了名人傳記的讀者朋友來說,或許會覺得不夠味兒,既沒有遍地可拾的金句,也不強調這是一位可以復制的打工皇帝;既沒有以現在的顯赫身份和影響力,從上帝的角度點撥眾人,也沒有著意渲染自己的苦海迷航,說什么“千淘萬漉雖辛苦,吹盡黃沙始到金”,用文字熬就一鍋磨難造就卓越的“速溶雞精湯”。他只是在用最為平實不過的語言回顧了自己這80年來的人生足跡和重大轉折點,作為一個日復一日全力以赴追逐明天的人,首次站在人生的關口追憶起了逝去的似水流年。
作為一個旅日學人,一個知日媒體人,特別是本書的翻譯者,我在閱讀、翻譯宮內義彥自傳《追逐明天——我的履歷書》時,看的是兩條延長線,一條是宮內義彥的個人成長、經歷,一條是日本自發動侵華戰爭到戰敗再到戰后重建、價值觀改變、經濟高速發展、失去的二十年等激蕩的時代變遷。這是一本大時代下小個人的自傳,也是一本小個人書寫的大時代讀本。
日本戰敗那年,宮內義彥先生剛好9歲。在9歲前,他聽到的都是“一億民眾一條心”的強勢口號,但戰敗后學校讓他喊“建設和平國家”,就連自己的父親在戰后也成了“鬼畜英美”的翻譯,然而坐在美國大兵開的吉普車上兜風的他,卻又無可避免的有了一種優越感。
宮內義彥先生在學生時代不是個尖子生,中學成績排名倒數,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不愛學習,在大二因肺結核而不得不休養的六個多月里,他一頭扎進了書海如魚得水。
大學畢業后,宮內義彥先生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MBA,并在留學生交流會上認識了未來的妻子。這段經歷,跟絕大多數出國鍍金的留學生沒有區別。那么,他是從什么時候變成“人生贏家”的呢?
獲得“海龜”身份的宮內義彥先生剛一回國,就在日本的就業市場遭受重挫,想去的公司不要自己,要自己的公司不想去,最后在父親的支持下進入了“雙日”,卻只能拿到和大學本科應屆畢業生同等的工資,天天暗嘆英雄無用武之地,足足郁郁不得志了三年才遇到一個去美國學習新業務的轉機。
二度化身“海龜”的宮內義彥先生在29歲那年,又被借調進一個只有12個人的新公司,一直干到34歲才得以“轉正”。轉正4年后他坐上了常務董事的位子,偏偏趕上了第一次石油危機,要夾著皮包借遍全日本大小銀行和儲蓄所,每天不是在借錢就是在去往借錢的路上,公司借款超過1千億日元。
是不是滿滿的負能量?!
按照劇情發展,接下來就該逆襲了吧!然而人生畢竟不是肥皂劇,等待宮內義彥先生的還有船舶危機、房地產危機、泡沫經濟、金融風暴等,這接二連三的大變故,讓他看到了國家政府的不作為,也促使他加入經濟同友會為執政當局提意見、出建議,直接參與到制定國策、推助體制改革的過程中。
伴隨著改革的深入,宮內義彥不僅遭受了人身攻擊,還“拖累”了歐力士,卷入村上基金事件和簡保旅館風波里,深陷“宮斗戲”。
如此“不走運”的他,到底是怎樣做到那許多“第一”和“最大”的呢?答案就在中文版的《追逐明天--我的履歷書》里。
話說在前,《追逐明天--我的履歷書》并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成功學書籍。其實成功哪里有什么秘訣,不過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全心全意、兢兢業業,平衡好生活與工作。比如保持學習的習慣;比如在跟領導匯報問題時,先想出ABC三個對策;比如從最簡單的讀書之道開始,時刻保持手中有三本風格各異、性質不同的書籍;比如休假就要遠離日常的生活模式。
如今,自稱過了“保鮮期”的宮內先生又有了新的目標,就是要健健康康地迎接2020年的東京奧運。人,只要有夢想、有目標,就會活得充實而快樂。(作者蔣豐系《日本新華僑報》總編輯、中文版《追逐明天--我的履歷書》的譯者)